香港醫學美容市場近年成長快速。許多在地消費者追求更有效且個人化的美容療程,尤其在農曆新年、聖誕節等節慶前夕,預約需求特別熱絡。
隨著市場規模擴大,法規、產品成分及廣告規範等議題愈發受到重視。這些因素對整個產業帶來深遠影響。
根據現行《醫生註冊條例》(香港法例第 161 章),只有註冊醫師才可執行包括注射在內的醫療程序。
然而,市面上仍有許多美容院以美容項目之名,提供像是消脂針 (Fat-dissolving Injection)、靜脈注射 (Intravenous Injection) 等侵入性療程。這讓消費者誤以為這些服務屬於一般美容範疇。
近期多起因美容注射引發感染的事件,凸顯監管缺失與法律定義不明的問題。
香港政府至今尚未對「醫療程序」與「醫療行為」作出明確法律定義,導致部分侵入性醫療程序仍可作為美容項目販售。
這種灰色地帶不只提高消費者的風險,也讓產業難以自我管理。
醫美療程常見的注射產品成分有維生素 B (Vitamin B)、維生素 C (Vitamin C)、生物素 (Biotin) 及穀胱甘肽 (Glutathione) 等。這些成分在香港市場也很常見,並由當地衛生署監管。
部分美容機構在宣傳時強調成分天然、安全,但實際操作時,卻不一定由註冊醫護人員負責。
調查顯示,有機構由所謂「專業吊針人員」負責靜脈注射。根據香港法例,這些人員的專業資格與培訓背景,未必符合本地醫療標準。
醫療界普遍認為,靜脈注射屬於高風險醫療程序,應由註冊醫師或護理師執行。
若由未具專業資格的人員操作,不僅違法,還可能對顧客健康造成嚴重威脅。
許多美容機構會透過社群平台(如 Facebook、Instagram 及小紅書)和網路廣告宣傳醫美療程,強調療效與安全性,卻未必誠實揭露操作人員資格及潛在風險。
有些廣告甚至用「專業吊針人員」這類模糊稱呼,讓消費者誤以為這項服務已經獲得專業認證。
香港衛生署及相關單位已加強巡查,並提醒民眾應選擇有執照的醫療機構,以及由註冊醫護人員提供服務。
根據《私營醫療機構條例》(香港法例第 633 章),任何提供醫療服務的場所(包括聲稱提供美容服務者),如涉及醫療程序,皆須申請相關執照。否則即屬違法。
隨著醫美市場持續成長,法規的完善與落實,成為產業健全發展的關鍵。
目前,監管重點主要有三項。首先,需明確區分醫療程序與美容服務(參考香港衛生署指引)。其次,必須加強產品成分及操作人員資格的審查。最後,應規範廣告內容,避免誤導消費者。
業界普遍認為,唯有提升專業門檻並加強法規執行,才能保障消費者安全,推動醫美產業永續發展。